Wednesday, April 29, 2009
Yang Banhou’s 18 Formulas 杨班候十八在决
Four Primary Hands (Nucleus)
1. Peng is in the arms (Kan)
2. Lu is in the palms (Li)
3. Ji is in the back of hands (Zhen)
4. An is in the waist (Dui)
Four Supplemental Hands
1. Cai is in the fingers (Qian)
2. Lie is in the armpits (Kun)
3. Zhou is in the bend (Gen)
4. Kao is in the shoulders and chest (Xun)
Internal Power Methods
1. Peng must be held up (propped up)
2. Lu must be light
3. Ji must be horizontal
4. An must be attacking
5. Cai must be substantial
6. Lie must be sudden (surprising)
7. Zhou must be pounding
8. Kao must be crushing
Five Elements and Five Steps
1. Advance is in Cloud Hands (Metal) (Front)
2. Retreat is in Repulse Monkey (Wood) (Rear)
3. Looking is in the three forwards (Water) (Left)
4. Gazing is in the Seven Stars (Fire) (Right)
5. Central Equilibrium is in the opening (Earth) (Center)
Substantial and Insubstantial Explained
1. The center is obtain in the horizontal
2. Stagnation is in double weighting
3. Passage is in single lightness
Basic Combat Theory
1. Emptiness is within defense
2. Fullness is within attack
Saturday, April 25, 2009
初探“分明火候七十二”
梅应生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文光印服务馆1931年版)“论太极篇”有云,“运动知觉来相印,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句中,笔者对“分明火候七十二”句之真意,探索多年,兹将点滴心得呈现于同好,热望我同好共同探讨,以明析杨公对我后学教诲之本意尔。
所谓“火候七十二”者,出自道家炼丹术语,古代道家炼丹分为外丹术与内丹术,外丹术是将铅汞朱砂等类矿物药,放置在高温八卦炉鼎之内,经足够时间烧炼出以求长生的丸剂,经长期实践方得知,服此丹丸,不但不能获得长生,反而损害身体,付此高昂代价之后,方知炼外丹流弊多多。延至唐朝,经名道陈搏、吕洞宾奠基、宋朝张伯端吸取炼外丹失败之教训,一改以人体为炉鼎,精、气、神为药物修炼之内丹修炼术,至此,外丹锻炼术与人体内丹修炼术分道扬镳。道家内丹修炼术分为动功修炼法与静功修炼法,无论动功修炼法与静功修炼法,皆着重“天人合一”及“下丹田”炼“精”、“中丹田”炼“炁”、“上丹田”炼“神”,所谓“丹田”者乃人体炼“丹”之场所是也,着重人体“精、炁、神”之修炼,盖成为道家千年绝学。太极拳属道家内丹养生动功,本文对其修炼之法,试作粗浅探讨,务求各路方家指正。
“分明火候七十二”中“七十二”者,夫取八卦炼丹炉之“八”数与大数值之“九”,“八”数与“九”数之倍数值为“七十二”,盖有大数量之意。“七十二”在道家数理中最为吉祥之数,源与八卦中由十二阴爻二十四条直线与十二阳爻中十二条直线,由此阴爻与阳爻共三十六条直线所构成。三十六之倍数为七十二,道教神话有三十六金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单八位星宿。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古代民间有三十六生计,七十二行业;<<水浒传>>中有一百单八将,太极拳出自道教,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由一百单八式组成,当为顺理成章。
笔者对“分明火候七十二”之内蕴,有如下肤浅认识:“火候七十二”之“火”,所指炼丹术中火力之温度;“候”所指炼丹术中所需之时间。“七十二”在道家内丹养生功中,判明老与嫩的数值,达够七十二谓之“老”,即成熟之意;未达到七十二谓之“嫩”,即未成熟之意。“分明火候七十二”者,是指掌握炼丹术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火力与足够的时间,即应辩明不欠不过,恰倒好处,意在“中庸”。
张三丰祖师本太极阴阳之道,八卦五行及人体脏象之理,以人体为炉鼎,精炁神为药物修炼内丹之术,创立以期健康长寿的太极拳,布施于世,绵传至今,经长期实践昭示,效果卓著,实乃国之瑰宝,业绩丰伟,世人称颂,功德无量。
杨式太极拳之“火”与“候”,唯不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为剖析其内蕴,兹将“火”与“候”分别粗分述于后:
杨式太极拳“火”力温度,是否符合“七十二”达“老”成熟之度,经太极先哲一代继一代实践长期逐渐完善,早有著述阐明:即张三丰祖师及王宗岳等先哲所卓著拳论,以及杨氏三代精心凝结而成之《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经典,再加上杨公澄甫遗留七十四幅拳照,精确而完整垂入经典,为杨式太极拳“分明火候七十二”之准则。使我习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于从学、涉足其间,玩味无穷,受益终生。
杨式太极拳“火”力温度,实则指运动量而言,在杨公澄甫著述中有明确阐释,即拳架尚有高架、中架、低架之分。老年及体弱者,可根据自己有限的体力选择运动量较小之高架;中等体力者,可采用中等运动量之中架;年轻力壮者,可临摹杨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拳照运动量较大之低架。各个不同年龄段,均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所谓低架者,除“蹬脚”、“分脚”、体位高度站立,以及“下势”仆步低矮之外,身势高低必须保持相对恒定在较低的高度,正如杨公在《太极拳体用拳书》“例言”中有训:“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不可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轻忽重。忽伸忽缩。忽宏忽细。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无论高架、中架、低架之间,其运动量有成倍悬殊,但身势都各自应保持在相对恒定的高度,不可忽高忽低而降低其运动量。否则,欲减轻下体肌群的拧绞,其运动量必然成倍降低,即明显降低“火”力之温度。
杨式太极拳架中,有许多招势可用数值量化运动量之大小。例如:杨公澄甫“转身蹬脚”定势拳照(如图)可以用两个数值量化其运动量:
一、假如炼拳者身高为1、77米,因右腿自然伸直,此拳架定势高度应低于原高度两公分,为1、75米;二、两臂左右分开向前为170º夹角,而且左手左脚上下垂直,将两臂与人体上下近似一个平面的十字架,对称舒展开来,使身体上下左右对拔拉长。正如拳经所云“腹实胸空,上虚下实”,宛如一棵千年古松,挺拔昂立,树根稳固,树梢伸展,浑厚庄重,气势恢宏。在此定势形成之先,两臂相抱,胸腔容积相对缩小,谓之“一合俱合”,当定势形成谓之“一开俱开”,如此“阴阳相生”,对于技击、健身、美学均有深厚之内含。杨公拳照架势高度与两臂伸展夹角的两个数字表明,即是“分明火候七十二”之“火”力已达“老”之温度。假如只强调拳架松沉,而没有达到应有高度,仅降低一公分,或两臂伸展夹角不够170º只有160º,仅减少微小的10º夹角,则运动量必然成数倍下降,“火”力温度过“嫩”;反之,在此定势中,身势已达身高之最高度,加之两臂伸展到180º夹角,谓之“过火”。不足之偏嫩或过度之过火,尽管火力有微小差别,正是杨公拳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即在此。可惜当今正如杨公“左蹬脚”这样合度之拳架已不多见。为此,笔者愿与我同好共勉。
太极拳架中“火”力温度之老与嫩,事实表现在除头部之外的全身横纹肌的数十亿条肌肉纤维,收缩与舒张两个对立的双方,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之上,是否达到充分协调地拧绞与牵引。每一块肌肉或每一条肌纤维,收缩为阴,舒张为阳,即“阳极渐而生阴,阴极渐而生阳”,“阴阳互为其根”。太极拳架演练中,每一拳势,合之为阴,开则为阳,无论“阴”与“阳”两个方面合度与否,都属“火”力在外形之表象。杨公“左蹬脚”定势,正是“分明火候七十二”中,“阳极”之“火”力合度之表象,正所谓“开合有致,阴阳分明”。那种一味强调“阴柔”而忽视全身肌肉充分伸展之“阳刚”,则有违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之精辟论述,亦有违杨公澄甫“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之拳训。
太极拳架修炼的外在表象,用现代语言描述应是:肢体动态对“时空”的占有。“分明火候七十二”之“火”,应是肢体动态对“空”间之占有;“分明火候七十二”之“候”则应是肢体动态对“时”间之占有。肢体对时间的占有,无非有两种表象:一是快速度动态,另为慢速度动态本文侧重对传统杨式太极拳架演练速度及套路所占有的时间,速度快一些或慢一些,以健身角度两相比较,何者为优。试作粗浅探讨,与我同好商榷。
笔者对炼一趟传统杨式太极拳,就其速度之快与慢,于医疗健身如何调整到最佳状态,锲而不舍,探索多年,在杨氏门内各种不同的速度中,选择修炼一趟传统杨式太极拳,以50分钟左右最佳,其理由如下:
一、传统杨式太极拳是以“意气君来骨肉臣”准则下行拳,在大脑思维总揽中,必须包含“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内丹修炼术”,以及古籍经典若干拳理拳法行功走架,围绕医疗健身与技击格斗内容,每一招一势,有其极丰厚的内涵,故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使思维调整到从容不迫的有绪状态,营造大脑向四肢八骸下达指令,动作缓慢而均匀的外环境之中。正如杨公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练架子愈慢愈好”之拳训,必有深刻之含义存焉。
二、据现代医学测定,全身缓慢的有氧运动,开始动用消耗的热能为人体内储存的糖元持续运动到30分钟后,便开始由糖元释放能量向脂肪释放能量转化,大约持续运动到60分钟后,运动所需的能量以脂肪供能为主,故此,太极拳缓慢而有足够时间持续的有氧运动,对肥胖者减肥最为理想。当前在我国城市中年及老年人口中,大约有1/4的肥胖者,青少年肥胖者大有逐年增加趋势。在西方国家中,肥胖者更为普遍。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肥胖病研讨会上,专家们警告说,腹部臃胖是一种病态,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烟草中毒的危害,臃胖发病机理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导致雌性激素分泌含量过高,新陈代谢障碍,使体内废物不能及时有效排出体外,淤积于腹部形成臃胖,可引发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心肌梗塞,还易导致癌症、胆囊炎、呼吸系统疾病等等。
“运动减肥”已达成医学界之共识,但切不可短时间大运动量运动,当大运动量运动时,心脏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无氧代谢运动不是动用脂肪作为主要能量释放,而主要靠分解人体内储存的糖元作为能量释放。血糖降低是引起饥饿的重要原因,往往会食欲大增而不利于减肥。
臃胖与消瘦都是两种不健康的表现,我传统医学称为“胖多湿,瘦多火”,对于身体消瘦者,由于炼太极拳生理功能得到改善,在体重增加的同时,能将血管壁过剩的脂肪及胆固醇减少,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无论臃胖和消瘦,只要按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炼法,都能收到理想的医疗效果,据现代医学测试称为“双向调节”反应。
三、轩辕黄帝率领先民农耕,是按“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自然规律沿袭至今。我太极先哲将此自然取向,巧妙编排在传统太极拳套路之中,使人体健康得到“丰收”。
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套路中,共有三个“十字手”,由17个拳式组成的第一个“十字手”比譬为“春播”;到54式的第二个“十字手”比譬为“夏长”;第107式的第三个“十字手”比譬为“秋收”;最后108式的“收势”比譬为“冬藏”。修炼有素者,在第一个“十字手”阶段,初步将身心调整到炼丹术要求的气功状态:炼拳走架时常在拂晓,正值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同时,月亮从西边降落,此时,属阳的太阳光华与属阴的月亮光华相互辉映,正是丹道中称“日月相辉”的同时,属阴的夜晚即将过去,而属阳的白天即将到来,正是丹道中称“阴阳相交”。值此“日月相辉”、“阴阳相交”之际,我周围所有在生长的生物、根据自身正常的生理需要,随此阴阳自然变换规律而变换以求“阴阳平秘”。如睡眠一夜的鸡开始出笼;向日葵将低垂一夜的花面开始仰起向着太阳等等。值此,我太极拳修炼者之思维,必须整合到将自己作为生物的一员,融入“天地与我共存,万物和我同长”的自然状态之中以求自身的阴阳平衡。正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盖此,“天、地、人”融为一炁,所谓“天人合一”之自然状态。值此炼套路开端之用意,正是拳经曰“意气君来骨肉臣”,若没有用“意”,盖不能得“气”,骨肉只不过是一般体育运动的机械活动而已。
在第一个“十字手”阶段中,意识初步进入到每个拳式丰厚的内容之中,譬如“白鹤晾翅”一式其意象为白鹤站立姿态时,为放散过高的体温而一上一下张开双翅而乘凉之意。演练者当沫浴于白鹤凉爽而悠然自得的景象之中。就“白鹤晾翅”而言,其意象之美、流动之美、技击之美、形象之美,其内蕴极为丰富,可使身心回归自然,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到开发,精神得到愉悦,气血得到通畅。倘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程,则不可能体现每一拳式丰厚之内涵。
倘若将第一个“十字手”比拟为“春播”,播种的良好种籽便是:切断大脑思维与炼拳无关的一切信息通道。专心致意制控通体符合“头顶太极”、“手运八卦”、“足跐五行”每一细微的动作,初步进入到内丹修炼术所要求的炁功状态;从颈部以下五百多块随意肌中的数十亿条肌肉纤维,初步放松到听从中枢神经统揽的良好状态。倘若将第二个“十字手”比拟为“夏长”,继第一个“十字手”播种下良好种籽的基础之上,逐渐生根发芽,在“虎豹归山”、“左右分脚”、“左右打虎”等,方向转换复杂,技术难度增强,运动量增加,犹如禾苗受日月之精华,水土之滋养,枝叶逐渐茂盛,进而开花结籽,值秋季果实饱满成熟之时,正是果熟秋收的第三个“十字手”,紧接着为“收势”,将天地精华之炁,如同丰满硕果收入体内“丹田”珍藏,供我致用,谓之“冬藏”。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三个“十字手”比拟“春播”、“夏长”、“秋收”、“收势”比拟“冬藏”,寓意果实必须经夏日火红太阳光之“火”,并有春夏秋冬足够时日过程之“候”即此谓之“分明火候七十二”者,乃若干代太极先哲在道家内丹养生术基础之上,溶入技击格斗之术,倾注多少心血逐渐发展完善而成之套路。如此宝贵文化遗产实乃旷世佳作,是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一枝奇葩,成为修身养性中的“阳春白雪”,我华夏子孙当之珍惜。正如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所云:“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我辈当之深省。
四、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摄生学问,有取向自然、回归自然迹象。譬如蜂鸟飞翔时,双翼搧动快速,每分钟约两三百次,寿命仅两三年,而山鹰飞翔时,双翼搧动缓慢,每分钟仅数次,寿命可达三十年;老鼠跑窜速度极快,其寿命仅两三年,而乌龟爬行速度极慢,寿命可达千年。太极拳比一般人体在日常活动中要缓慢得多,此乃太极先哲们高妙之创造,我辈当之珍惜。武当丹士张三丰祖师创造并修炼太极拳,享年169岁羽化于我成都市郊鹤鸣山之史实,我辈当之借鉴。
结束语
有一种误导群众而设计大放广播音乐,干扰入静用“意”的要领下,几分钟练一套简化太极拳,歇一会又练另一几分钟的新编套路,歇一会再改练几分钟据说是杨式太极拳改编的套路,歇一会再练几分钟的综合套路。如此,犹如烧一壶开水,在这个火炉上烧几分钟,歇一会又改在另一火炉上烧几分钟。……如此“火候”,一壶冷水,何时才能到达沸点?确实有人热衷于创造如此众多供人使用的“火炉”,令人费解。为扩大太极拳运动人群,创编简化太极拳套路,无可厚非,但切身不可套路过滥,更不可脱离传统拳理而另辟其源,唯置我华夏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而不顾,将太极拳沉沦为西方体操似的运动,岂不成为我太极拳苑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