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5, 2009

对杨式太极拳沿革之探讨


成都 梅应生

前 言
《太极拳选编》杨澄甫等著(文华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其中有尚有三册对太极拳套路之阐释:第一册《太极拳浅说》徐致一著(徐致一原本杨氏门墙弟子,尔后,张三丰所创立之太极拳,在上世纪中叶衍生出诸多流派之后,归为吴式太极拳),第二册《太极拳术》陈微明著(陈微明受乃师杨澄甫委托所撰);第三册《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著(文光印务馆1931年版影印)。时隔四年之后的1933年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其中“例言”所云,“太极拳只有一派。不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吾辈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为太极拳之源流请教于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老师,傅老教导说:“我们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跟随杨澄甫公习太极拳,哪有现在所称的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只有张三丰所传的一派太极拳,五十年代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风格,才有众多流派产生,这些不同风格的太极拳,先后出自杨氏门墙,所以至今都共同有一个拳谱及拳理。”
本文旨在探讨杨氏太极拳之本源,敬请各路方家共谋之。

一、《太极拳使用法》源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其根据有四:
1、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首页有“张三丰先师传拳谱”如下影印件:

从此影印件清晰可见太极拳传承脉络,即张三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由此可见杨式太极拳源于张三丰所创立的太极拳无疑。
2、《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与《太极拳使用法》有完全相同之拳经
即:“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动心解”,唯有一篇“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在近代若干杨式太极拳著述中未见有刊载者,现将原文刊载于后: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在我太极拳苑何时有“太极拳”之名称争议多年,此文六次提及“太极拳”,据此且非昭然若揭。
3、《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与《太极拳使用法》有完全相同之拳谱名称,即:起势、揽雀尾、单鞭……直至如封似闭、十字手、合太极。
4、《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与《太极拳使用法》近于同一拳架。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刊有张三丰定势拳架白描图,按套路顺序排列105幅;《太极拳使用法》刊有杨澄甫定势拳架照片94幅。兹将前十幅呈列如下:(1)起势;(2)左棚;(3)捋势;(4)挤势;(5)按势;(6)单鞭;(7)提手上势;(8)白鹤晾翅;(9)搂膝拗步。
张三丰定势拳架图 杨澄甫定势拳架图



张三丰祖师与杨澄甫公定势拳架图如出一辄,略有不同者,杨澄甫公定势拳架上体略有前颂,与三丰祖师定势拳架“立身中正”稍有迥异,有望我等后辈择优而从,使之更加完美奉献世人。

二、《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源于道家养生文化
集几千年道家文化而成书载入一部《道藏》者,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册,盖可谓浩若炯海矣。其中一册《太极道诀》张三丰著,例有“张三丰大道指要”及“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两大部份。本文着重对《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聊作粗浅之探讨。
所谓“炼丹”者,因为道家养生文化之核心内容。东汉时名道家魏伯阳所撰之《周易参同契》,历史上奉为“丹经之祖”而列经典。其主要内涵为:以“汞、沿”等矿物质为药物,置于炉鼎之内经相当火力与时间,即道家炼外丹所言之“火候”烧炼成“丹”,提供求长生者内服以企延年益寿。经长期实践内服者“汞、铅”慢性中毒者众,如此“外丹”弊端多多,直至宋朝道士张伯端所撰《悟真篇》,历史上奉为“内丹之王”。其内涵是以人体为炉鼎,人体内之“精、炁、神”为药物,所言“精”者,即脐下之“气海穴”,称“下丹田”;“炁”者,即两乳实连线中点之“膻中穴”,称“中丹田”;“神”者,即两眉中点之“印堂穴”,称“上丹田”是也。其精炁神处于人体不同位置,有依手心之“劳宫穴”与十指尖之“十宣穴”为异引,在人体内部之修炼所得久视长生,如斯,历史上称之为“内丹”者也。
历史上“内丹”之传播成为道教发展兴与衰的重要标志。武当丹士张三丰祖师将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技击格斗术巧妙融为一体,为实现道教内丹修炼术而创立太极拳,撰成《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
如上所述,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其真缔为“炼丹”,正如《悟真篇》云:“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鼎”者,即金属所铸炼丹之器。“真种子”者,即“汞铅”之类矿药物。盖指春秋时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先贤置汞铅于炉鼎之内“炼丹”,在此实指以后内丹修炼术在人体精炁神之修炼是也。“铛”者,即当今博物馆可见到:在上古陶器时代先民用三脚支撑的陶锅煮水之炊具为“铛”。故此,张三丰太极拳之核心内涵是“炼丹”。从三丰祖师与杨澄甫公三十七个不同的定势拳分析,其造型特微,与我中华各类型舞蹈及各派武术均有迥然不同之风格,究其原由乃是道教炼丹术独特之肢体活动。故此,若将太极拳作为“体育运动”或“武术”,失却内丹修炼之精髓,有失道家丹道之原议。体育运动或武术有一定健身效果,却不包含张三丰太极炼丹术,而张三丰太极炼丹术包含体育运动与武术。是否合宜敬请各方家共谋之。

三、“张三丰炼丹秘诀”已成为濒危文化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几近于失传,盖有其历史根源与社会根源,更有其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之交融。
其内在原因有:在道家经典《道藏》五千多册中,仅丹经尚有一百三十多册。清代名道傅金铨对有代表性的内丹巨著《悟真篇》有中肯之注解云:“丹经有微言,有显言,有正言,有疑似之言;有比喻之言,有影射之言;有旁敲侧击之言。有丹理,有口诀。似神龙影现,出没不测,东露一鳞,西露一爪,所以读者必须细心寻求也。”又云:“丹经用语五花八门,故设迷障,道教丹法,内部所秘,选徒较苛,盟誓乃传,师徒面授,口口相传,非常戒慎,舍本逐木,使人比猜迷语还难。不过八卦卦象,五行生克,以精炁神为基础,运用道功,使之互化,聚集丹田,气血通畅,经络内摩,发挥生命力的本能,健身防病,推迟衰老。”甚是,《悟真篇》属文言文体,艰深难懂,若无一定古文基础及道文化修养,难于见到庐山真面目。
其外在原因有:笔者为探索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之原委,曾临杨公澄甫故居请教于自幼随乃父习拳的杨振基老师,杨师只言及太极拳之技击方面内容,家中祀祖神龛上供有张三丰祖师之灵位,皆未提及炼丹内含,言及“咱杨家三代居北京城传授太极拳时,是在刀尖尖上过日子。”据历史记载,清王朝建都于北京城,其间杨露禅荣任端王府拳师,届时各路武林精英会萃京都,势必较技论高下,事关武林门派荣辱,各路掌门人常置生死于肚外,与对手一决雌雄者,不为鲜见。
笔者也曾先后拜谒杨澄甫公数位亲传弟子,以探炼丹秘诀之传承脉络,众位先辈只谈及拳架中的技击格斗功能,以及杨氏三代在武林号称三代杨无敌云云,但皆对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内丹修炼术在拳架中的体现均未提及,也有先辈称太极拳与八卦五行、太极图、气功没有必然之联系。
我国宝岛台湾崇尚道教之风盛行,在二千三百万人口中,拥有道徒五百万,仅台北市拥有道教宫观百余座。2005年原台湾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会长、太极拳国际联盟总会主席张肇平,在台湾《太极拳》杂志撰文:“最近在《道藏精华》见到《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样好的宝物居然埋藏于地下数百年之久,今天无意中在道门经典发掘出来,真是天大的喜讯。太宝贵了……我们这些自命为太极拳人的人,真是感到惭愧万分。”
张肇平先生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太极拳经”等五篇经典论著、太极拳七十二图解、张三丰105幅拳架定势白描图象原版刊登,以此与我大陆《张三丰太极秘诀》完全是一个版本,并最后摘录“太极炼丹秘诀前序”中有云:“三丰真人虽以太极拳著盛誉于世,人咸尊之为祖师,敬之如神明,然其真正极博大而又极高明之处,不在其太极拳,而在其于丹鼎派中炼丹修行明道证道之崇高境界,即知主炼太极金丹,拳术只是丹法之导引耳。”
张肇平先生现年八十八岁,练杨式太极拳已半个多世纪,在我太极拳苑苦心耕耘不息,为弘扬太极文化而著述颇丰,一经得知《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即撰文曰:“这一发现使我高兴万分,立即笔之于书,公诸大众,俾大家得以共享共知。”由此可见张先生推举道家文化,为大众健康造福之学者风范。
我大陆与台湾宝岛在上世纪断绝文化交往已半个世纪,《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分别在大陆与台湾出现,可见同出于我民族道家文化之渊源。只可惜如此属世界人民宝贵文化遗产,已成为濒危文化,岂不令人痛惜,当前我炎黄子孙若不竭力及时抢救,待等何时。

四、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具有奇特的医疗健身效果
道教近两千年历史之名道中,内丹修炼者百岁老人层出不穷,高于当时世人平均寿命若干倍,若无道家丹道修炼之术,何至于此。(笔者有拙文“内丹养生学与太极拳”敬请参阅)。太极拳创立者张三丰祖师在成都市青羊宫传道之后,众道徒惜别在当今成都市之“送仙桥”,祖师136岁入我成都市郊之鹤鸣山,祖师生前有七律诗曰:“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崖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神仙洞,石鹤欣然啸且飞。”据此绝唱可看出三丰祖师一百三十岁以上老人,从天谷洞下山到近百里之遥的邛崃沽酒归来入深山,穿悬崖,攀高峰,逍遥自在的情景,年逾150岁之后,使所创立的太极拳更加完美,祖师169岁羽化于鹤鸣山中,现遗有亲手种下的“三丰柏”,青翠挺拔、巍峨参天。东汉张陵在此鹤鸣山创立道教,尔后发祥道教于青城山,122岁羽化登仙。笔者为探索道教内丹修炼者长寿之实例,1997年访道武当山,玉虚宫凤道姑当年119岁,仙姑向笔者演示之“长寿棒”、“二连环”虽不是太极拳,然实为内丹修炼术,与数百年前张三丰在此修炼太极炼丹术实为异曲同工。
笔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军旅开始练简化太极拳作为体育运动,转业地方后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籍此武术企求医疗健身,传授万余众,九十年代探索并教习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切身体验到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是道教养生文化之精华,其高妙之处在于有理想的健身效果。是道教摄生文化之精品,参与修炼者普遍体验到奇特的医疗健身效果。正是,天下何处求良药,得来全不费功夫。

五、张三半太极炼丹术并非高不可攀
杨式太极拳跟张三半太极炼丹秘决仅有一步之遥,在杨式太极拳整个路符合技击基础之上,只须填充步法运行方位按八封五行之布局;手法按太极图形之基理,正是《太极拳使用法》中“张三半先师传拳谱”所言:太极图之义,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千变万化、太极拳即由此而出也;每一势拳架按内丹修炼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之原则行拳,即可实现“张三半太极炼丹秘诀”之旨要。在明师指导下只须一个月以内,便可基本掌握炼丹秘诀之后,俞炼俞感趣味无穷,体验道教“欠视长生”不单是弘扬我民族古老养生文化,亦可利已利人,其乐溶溶,何乐而不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